文/海軍官校體育組吳顥照依照肌肉痠痛出現的時間來分,大致上可分為二類:第一類是急性的肌肉痠痛;第二類是延遲性肌肉痠痛。
一、急性的肌肉痠痛〈一〉急性的肌肉痠痛發生的機轉1.所謂急性肌肉痠痛是指在運動中便發生,或在運動後隨即產生肌肉痠痛的現象。這種急性肌肉痠痛,主要是由於肌肉缺血所產生的(賴金鑫,民72)。其嚴重程度,輕者讓人感到不適,重者使人無法繼續運動,必須暫時停止活動。
2.杜帕特和侯墨斯(賴金鑫,民72)利用肌肉持續性收縮的實驗,而當中以止血帶使血流中斷為控制因素《圖一》。從實驗顯示出,當肌肉持續收縮,強度足以造成血流中斷,即肌肉缺血現象,由於肌肉無法將廢物運走,會使廢物積聚,而刺痛發生。必須減少收縮強度,才足使血流恢復,痠痛減輕。
3.Miles&Clarkson(1994)所做的綜述性報告指出:
(1)在一般運動時,肌肉收縮會產生代謝產物,它們具有擴散性,可擴散移除到身體其他部位,這些物質可刺激痛覺神經末梢,誘發疼痛。
(2)若從事長時間或較激烈的運動時,由於肌肉的強力收縮,造成肌肉中循環的血流受阻,使肌肉缺血,進而讓上述的代謝產物大量堆積於局部,再加上肌肉本身可能的損傷,使刺激痛覺神經末梢,產生肌肉痠痛的現象。《圖二》
綜合以上所有論點,急性的肌肉痠痛最主要造成的原因是因為從事高強度的運動,造成肌肉缺血現象的發生,所導致肌肉運動代謝產物的堆積,使得肌肉痠痛產生。例如,官校學生在體育課期間,因為本身體能較差,在參與跑步等各種體能活動的過程中,就很容易有大腿肌肉痠痛情形,或者是因為拉單槓而造成手臂肌群產生痠痛現象。此時,我們就必須給予適當的指導,以使其痠痛症狀減輕。
〈二〉急性的肌肉痠痛的一般徵候介紹由於急性的肌肉痠痛是因肌肉缺血為主要的成因,而經由實驗的證明,只要肌肉缺血的因素一經解除,即可慢慢地恢復,而肌肉痠痛的徵候亦隨之解除,所以說急性的肌肉痠痛的一般徵候,即是關於肌肉缺血情形的有無為主要的原由,而加以探討的。當有肌肉缺血的現象產生,就會有肌肉痠痛的發生;而當肌肉缺血的現象經由消除,即使得痠痛的問題獲得舒緩。
二、延遲性肌肉痠痛延遲性肌肉痠痛所指的現象,是在停止運動後一段時間才出現,早的話約在運動後8小時發生,一般常在運動後24~48小時出現(賴金鑫,民72)。在48~72小時達到最高峰,並且持續1~3天,到7~10天後才能完全恢復,所需時間長短視嚴重程度不同而有差異(黃廖植,民84)。我們若以在艦艇服役官兵的情形來看,會常常因操作維修裝備活動空間狹窄,或者是站立值更時間過長過密集,而引起持續性的延遲性肌肉痠痛。從這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因空間限制使得身體長期處於肌肉緊繃、疲累狀態,如果時間一長、反覆如此,那將使得痠痛情形日益嚴重,所以我們必須儘速地找出改善之道,以免症狀持續惡化影響工作效率。
〈一〉延遲性肌肉痠痛發生的機轉至於延遲性肌肉痠痛發生的機轉為何,尚未被證實。但有很多學者提出一些實驗假說來證明其理論,以下將就幾個理論來做介紹:
1.乳酸堆積理論以前大都是認為運動後肌肉中堆積大量的乳酸,是引起延遲性肌肉痠痛的原因。理由是:因肌肉運動強度過大,氧氣供應不足,使乳酸產物堆積,造成細胞間滲透壓的改變,產生腫脹現象,此會刺激神經末梢,造成肌肉痠痛的產生。然而,有多位學者對延遲性肌肉痠痛的乳酸堆積理論感到質疑,進行很多的實驗來加以驗證。
事實證明雖然高強度的運動後,產生的乳酸可能引起與疲勞有關的嚴重肌肉痠痛。但乳酸代謝消除在靜態恢復時,乳酸排除的半衰期為25分鐘,動態恢復時只要11分鐘。根據這些半衰期估計,靜態恢復乳酸從血液中完全排除約需2小時,但動態恢復時卻少於1小時(陳相榮,民77)。此與引起延遲性肌肉痠痛,早的話約在運動後8小時發生,兩者已然不合,故不可能是因素。
根據實驗結果,我們可知乳酸堆積的發生,並不與延遲性肌肉痠痛有關,經由整理歸納為以下三點,因為在 1.離心收縮運動的誘導延遲性肌肉痠痛;2.肌肉中欠缺肝醣磷氧基脢的實驗;和3.乳酸代謝的排除時間上,都顯示出乳酸堆積的發生和延遲性肌肉痠痛,兩者沒有多大的相關性。故綜合以上的證據,我們可以知道延遲性肌肉痠痛的乳酸堆積理論已遭到推翻否定。
2.肌肉痙攣理論認為運動會引起活動部位的局部缺血,缺血使血液循環變差,引起致痛物質的堆積。如果致痛物質累積過多,超過一定界限就會引起疼痛感;而疼痛又會引起肌肉的反射性痙攣,造成局部缺血的時間延長,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我們得知肌肉痙攣與肌肉痠痛的關係,故而肌肉痙攣理論有其理論基礎,是一種惡性循環的現象,而我們能夠藉由靜態伸展來緩解或抑制肌肉痙攣的發生。
3.結締組織損傷理論根據我們可以知道有三點結論1.肌肉痠痛中結締組織易受損傷;2.肌肉痠痛與結締組織的膠原纖維代謝異常有關;和3.離心收縮的疼痛都集中在肌腱周圍,因此推估結締組織損傷理論亦是肌肉痠痛的因素之一。
4.肌肉損傷理論毛慶禎(1994)從生理學的角度看來,延遲性肌肉痠痛是肌纖維的肌纖維膜受到結構性及化學性的傷害所造成的;不僅肌纖維可能產生微小的裂傷,肌腱、韌帶也可能有此等的傷害,也可能是延遲性肌肉痠痛的根源。
5. 組織液理論Stauber(引自林麗娟和林學宜,1993)指出肌肉承受的強度過大,致使組織液流出,並滯留在細胞外,因而使得組織間滲透壓產生變化,而造成局部肌肉的水腫和疼痛。
6.急性發炎理論Smith(引自黃廖植,民84)認為延遲性肌肉痠痛與急性發炎有密切關係。其所作的研究報告指出:延遲性肌肉痠痛與急性發炎間有一些相似處存在:(1) 延遲性肌肉痠痛發生時,可觀察到急性發炎的三個症狀(pain疼痛,swelling腫脹,loss of function失去功能);(2)可見纖維母細胞及細胞溶解的活動都有增加的現象;(3)損傷的區域都有繼續擴大的趨勢;(4)復原的現象大約都出現在72小時左右。
綜觀以上,有關延遲性肌肉痠痛的各種理論,在學理上或實驗結果上,都有其立足點的根據點,但各種理論間也有不足之處。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到目前為止,對於延遲性肌肉痠痛發生的機轉依然不是很清楚只能根據各家理論來研究推論,而真正的原因則有待大家共同努力來研究探討。
〈二〉延遲性肌肉痠痛的一般徵候介紹:1.在運動結束一段時間後才明顯出現。
延遲性肌肉痠痛是在運動結束一段時間後才明顯出現,而於72小時左右最嚴重,之後緩慢平息消失,像是海官校中的全校路跑競賽,學生為了團體成績而努力衝刺,往往過一兩天後,就會有延遲性肌肉痠痛的情況發生。
2.通常發生在離心性肌肉收縮型態的運動後。
根據以上論點,延遲性肌肉痠痛通常是在離心性肌肉收縮型態時發生,而主要是因肌肉組織承擔較高張力的緣故,如官校學生代表隊前往壽山做階梯訓練,往往就會因罹新運動而促使肌肉引發痠痛。
3.肌力減退。
在延遲性肌肉痠痛發生時,有運動後即刻的肌力下降的現象,之後肌力緩慢回升,逐漸恢復到正常的水準。《圖三》我們可以用因為肌肉痠痛而使身體有力不從心的情形來形容那情境。
4.自發性的肌肉縮短現象。
當肌肉從事高強度運動,而發生延遲性肌肉痠痛時,肌肉ROM(關節活動度)會伴隨著有下降情形,當到達最嚴重後,才緩慢地回覆到正常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