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力張緊訓練法則也叫靜力緊張訓練法則,是肌肉的靜力性練習在健美訓練中的運用。它是指在一個負重或不負重的動作練習中,收緊相關肌肉使其固定在某個位置上,保持最大的緊張度3-6秒鐘,然後再重複4-5次的一種練法。這種練法可提高神經系統對肌肉的控制能力及比賽的造型表現能力,同時能對在動力性練習中不易得到鍛鍊的肌群進行專門的強化訓練,還能使肌肉線條突出,皮下脈管虯顯,造成強烈的視覺效果。
肌肉收縮是肌纖維接受刺激後發生的機械反應,有兩種表現,一種是肌纖維倀 度縮短,另一種是肌纖維的張力增加。靜力性練習時,肌纖維長度相對固定,肢體基本上不產生位移,但肌纖維的張力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即為靜力張緊法則所追求的效果。訓練實踐證實,靜力性練習比動力性練習能動員更多的肌纖維參與工作,可較迅速地發展最大力量和靜力性耐力,同時能發達肌肉,提高肌肉質量。靜力張緊訓練一般多採用較大強度的負荷或堅持較長的肌肉收緊時間。這樣,可引起大腦皮質指揮肌肉活動的神經細胞產強烈興奮,從而動員更多的纖維同時時行收縮,產生更大的肌張力,並能使神經系統對肌肉的控制能力不斷得到加強。
靜力張緊訓練可在一個動作過程的任何一點上進行,肌肉收緊的時間與負荷強度成反比。在採用極限負荷或接近極限負荷的練習前,須先進行深呼吸,肌肉持續收緊時憋氣,間或進行中等程度的呼吸,以免憋氣時間過長,造成腦貧血、休克等負作用。徒手進行「造型」性靜力張緊練習時,呼吸無嚴格規定,但要配合動作節奏進行。無論負重或徒手靜力張緊練習,均應使肌纖維在練習位置上獲得徹底、完全、有意識支配的收縮鍛鍊。肌肉持續收縮點的確定不可一成不變。靜力性力量的表現對關節角度有選擇性,即在訓練時所用關節角度上獲得的靜力力量,只有在該關節角度上才能充分表現出來。因此,要想全面發展某塊肌肉或重點發展某塊肌肉的某一部位,就應全面或有選擇地確定動作的作用點。例如,頸 後引體向上拉引身體上升15-20釐米時靜止並有意收縮背闊肌,靜止的位置即為該課的作用點。練習一段時間後即可上升到25釐米左右為作用點,但在動力性練習中不易練到薄弱部位應多選幾個點進行強化練習,不過要遵循秩序漸進的原則。
靜力張緊訓練法則屬中高級訓練法則,初練者不宜採用。即使具有一定的訓練水平,每課靜力訓練的時間(包括休息)也不宜超出20-25分鐘。訓練可穿插在動力訓練中進行,也可獨立進行。靜力訓練為主的課程在特定的訓練週期中,每週可安排三次或二次,且至少安排四至六週或更長時間。常規的周內安排為,週一、四安排動力性為主的練習,週二、五安排靜力練習為主的課程,週三、六、日休息,調整。
賽前可突破常規,根據需要進行超極限強度(用全力但試舉不動的重量,使張力大增)或其它方式的靜力張緊訓練,以進入況技狀態。